中国企业必须形成合力应对印度恶劣的营商环境
2022-07-27 21:58:03
  • 0
  • 1
  • 6

印度是世界上人口众多的大国之一,中国企业在这个市场有所作为,不仅是中国企业获得了收入和利润,同时也给印度人民带来高品质、低价格的产品,给印度经济带来新的理念,为印度发展进行了支撑。


但是近年来,政治和经济的双重作为,印度的营商环境急转直下,不断有中国企业撤出印度市场,也有中国企业因为“莫须有”的罪名,遭到打击,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中国企业在印度市场正常运营。

一、中国企业在印度市场遇到的麻烦是系统的

以中国人的善良,每在一个地方出现问题,我们都是先总结自己的问题,要找出自己有没有做好,是不是存在不够合规,不够遵守当地法律、法规,没有把事情做好。

我们不能认为所有的企业在印度经营,都是毫无问题,但是中国在印度遭遇的问题,是系统性的,是有针对性的,有很多就是冲着中国企业而来的。

印度对中国企业“黑手”是全面的,而对电子信息企业,尤其是手机企业更是基本无一遗漏。随便一搜,我们就能看到大量的例证。

1、荣耀退出印度市场

7月22日,荣耀CEO赵明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荣耀团队已撤出印度,未来会采取更稳妥方式开发印度市场。

2、针对小米的逃税指控

当地时间1月,印度财政部发布声明称,印度税务情报局(DRI)已向小米科技印度公司(以下简称“小米印度”)发出通知,向该公司追缴逃税65.3亿卢比(约合人民币5.58亿元)。

3、针对VIVO的洗钱指控

印度执法局以“涉嫌洗钱”为由在印度全国44个地区突击搜查中国手机厂商vivo和它的相关公司,封锁了119个与vivo印度业务有关的银行账户,这些账户所持有的卢比共计46.5亿(约合人民币3.9亿元)。

4、针对OPPO的关税指控

7月13日消息,印度财政部发表声明称OPPO“错误地对部分用于生产手机的进口产品使用关税豁免”,此外在计算进口货物的交易价值时并未包括支付的特许权使用费。

5、针对华为的“涉嫌逃税”指控

印度报业托拉斯7月16日引述官方消息人士的话称,作为逃税调查的一部分,印度税务部门15日对中国电信公司华为在该国的多个场所进行了搜查。据报道,突袭行动涉及华为公司位于新德里、首都卫星城古尔格拉姆和印度科技中心班加罗尔的营业场所。

6、针对中兴通讯的税收债务指控

印媒News18介绍,2021年,印度所得税机构对中兴通讯进行了突击检查,称发现该公司多年来的税收债务高达数十万亿卢比,存在资金来源不明,并且在多个财政年度无法从源头上扣税。

7、拒绝中资企业参与印度道路建设

综合《印度时报》与《印度快报》消息,7月1日,印度公路交通和运输部部长加德卡里(Nitin Gadkari)表示,重在鼓励印度公司参与更多项目,外国公司也可以参与技术咨询的相关工作,但他们“将不会与任何中国企业进行直接或间接接触”。

8、以“技术原因”为由取消中印合资企业的列车竞标资格

据《印度时报》12月23日报道,印度铁路公司以“技术原因”为由取消了中车永济电机有限公司和印度先锋贸易公司合资组建的中车先锋(印度)电气有限公司竞标生产44辆高速列车的资格。

9、以“国家安全”为由,封禁118个中国应用程序

印度信息技术部以所谓“有损印度主权与完整、印度国防、国家安全与公共秩序”为由,宣布禁止118个中国手机应用程序在印度使用。

10、以威胁到“印度的主权和完整”为由,禁止访问43款移动应用程序

印度电子和信息技术部发布命令,禁止访问43款移动应用程序(APP),其中多数来自中国,包括阿里卖家、全球速卖通等。

从这些案例可见,印度不是针对某一家中国公司,也不是某一次中国企业在经营中出现了问题,而是全面系统、有针对性对众多在印度开展业务的公司,用多种手段进行打击。正如印度交通与运输部长表示的,鼓励印度企业,外国公司也能参加,但是不和中国公司合作。

二、印度的恶劣营商环境积重难返

印度的营商环境不是一时,也不是某一个原因,而是多种合力形成的:

首先,在政治上印度一直想成为地区大国,对于接壤的中国一直怀有戒心,历史上就发生军事冲突,近年也发生过边疆冲突,在印度内部民族主义的驱使,让印度从官方到民间都存在一定程度对中国对抗的态度。这种态度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政府对中国企业的态度,尤其是发展较好的中国企业,印度并不认为这些企业对印度经济发展有好处。

其次,印度法律庞杂而混乱,这从对外国企业的监管到税法、劳动法,政府运行的效率低,法律、法规不够明晰,很容易形成“法律䧟阱”。

再次,近年莫迪政府“对华产业替代”政策旨在尽可能替代“中国制造”、尽可能降低对中国产业依赖作为印度产业化、工业化的重要捷径。印度追求用“印度制造“代替”中国制造“,想把印度打造成一个制造大国。

在这个目标下,印度自发发展技术和经济,促进本国产业发展的能力不强,基础建设、资金积累、人才积累都存在较大问题,印度企业效率不高,在自身发展不够的情况下,通过打击中国企业以期帮助“印度制造”,很大程度上成为一种战略行为,整个政府系统都围绕这个大方向在行动。

由此可见,寄希望印度的营商环境较大改观,这很大程度是一件不可能实现的事。

三、从政府到产业需要形成综合应对能力坚守印度市场

2021年全年,中印贸易总量达到1250亿美元,同比增长41%。其中,印度从中国进口的8455种商品中,4591种商品的进口额出现增长。中国的产品价廉物美,中国大量中间件产品对印度生产制造也有较大帮助,要坚守印度市场,积极开展贸易,这将是中国坚守的目标。绝不能因为营商环境的恶劣,就退出印度市场,就减少对印度的经贸。

应对印度营商环境恶劣,必须要团结起来,形成合力,共同应对。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每个企业,独立应对,应对能力就较弱,很难做到有效对抗。这就是需要各个企业形成联动,相互合作,共同面对挑战。

一方面中国政府要关注这个问题,在政治、外交各个方面给予支持,要维护中国企业的利益,在政治、经济、军事各个方面,通过我们的国家力量,建立起应对印度营商环境的机制和能力。

同时产业应该形成合作机制,在印度的中国企业,针对某些问题应该形成共同合力,打破竞争对手的思维,在维护较好地营商环境这点上,中国企业的利益是一致的。在印度,中国企业应该形成行业协会、产业联盟这样的组织,共享信息、共享资源,统一行动方针,在中国企业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情况下,要通过行业组织共同发声,统一向印度政府传递意见。事实上,在很多企业根本查不出问题,只是要钱,也有些企业通过法律手段,解除了冻结资金。

对于没有问题,还受到打压,或是就是罚款的情况,需要通过独立的行业协会发声,向媒体曝光,起到保护企业,同时又向社会传播信息,给印度相关部门以压力的效果。

总之,印度的营商环境不容乐观,这是必须要应对的事实。我们也无法寄希望印度能在短期有较大改变。但是我们绝不能轻言退出印度市场,对于在印度中国企业面临的问题,中国政府要有足够的重视,不仅要有外交方面的发声,也要积极开展协调工作,中国在印企业应该建立协会,为自己的利益发声,共享信息和资源。

营商环境改善,中国才能在印度有发展机会,众多中国企业才能维护自己的利益。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